翡翠的雾
雾的基本概念
何为翡翠的雾

翡翠的黄雾(红黄雾)

翡翠的红雾

红雾翡翠手镯。血红雾,很漂亮,有裂处雾色浓艳。
雾是分布在翡翠原石的皮壳与玉肉之间的一种雾状物。
雾是矿物填充于硬玉矿物的晶隙中而形成的一些次生矿物。
不同翡翠的雾有厚薄不等、疏密不同、颜色各异的差别。
原生型的岩石玉没有雾,只有次生型的砾石玉才会有雾。
一般来讲,有皮壳的翡翠原石才会有雾,没有皮壳的翡翠则没有雾。
有些翡翠有皮壳但没有雾,或雾不明显,例如,会卡和后江的某些蜡皮玉。
雾的利用价值及研究意义
雾的颜色很多,具有工艺价值的只有红、黄雾。
雾只能称为彩而不能称为色,只有绿色和紫色才能称为色。
有些商家故意将“雾”与“翡”混为一谈,称为“红翡”、"黄翡",这很不妥。
翠指的是绿色,翡指的是紫色。
紫色和绿色是翡翠的原生色,而雾是翡翠的次生色。
通过雾本身所存储的相关信息,来研究翡翠的种质特征及其它特征,这是研究雾的意义所在。
不同特征的雾能反映出不同翡翠的种质特征。
雾是判断翡翠种质好坏的标识和依据之一。
雾的有无以及颜色、宽窄、厚薄等不同特征能反映翡翠的种质好坏。
不同厂口的翡翠原石,其雾会不同,熟知雾有利于了解翡翠厂口。
根据雾的不同特征和玉石皮壳特征,来判断翡翠原石厂口,提高“赌石"技能,把握交易先机。
雾的分类及特征
雾的分类主要根据其颜色不同而划分为白雾、红雾、黄雾、黑雾四种类型。
可以将红雾和黄雾合并称为红黄雾或红雾。
红雾和黄雾的矿物成分一样,只是在色调上有浓淡、深浅的差异。
红黄雾的颜色可以从黄色至红色一直到暗棕色等一系列的暖色调。
实践中用某种与雾的颜色相似的对应事物来命名。
像牛血一样的红雾命名为牛血雾,诸如还有水酒黄雾、蜂蜜雾、土红雾、血红雾等。

图1 翡翠的红雾,也叫朱砂红。翡翠的种嫩。

图2 翡翠的红雾,也叫血红雾,雾的利用价值大。

图3 翡翠的鲜红雾。雾很漂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图4 蜂蜜黄雾,雾薄,翡翠的种老。

图5 牛血雾,雾色浓而暗,显示翡翠的种质特别差。

图6 翡翠的黄雾,雾虽薄但界限不清,因而种很一般。

图7 棕红色的雾。玉石破裂处,雾特别发育。

图8 蜂蜜黄雾,因而种水较好。

图9 白雾。雾的界限清晰,因而种质尚可。

图10 白雾,很薄,也可称为白糊。翡翠的种老。

图11 白雾,很薄。

图12 黑雾。雾的界限呈犬牙状,而且玉石还有水渍,因而翡翠的种很差。

图13 黑雾(灰雾),雾层厚,且与地子呈渐变关系,因而翡翠地子的种差。

图14 翡翠黑雾。雾层非常宽,色很漂亮,但种不够老。

图15 黑雾。紧贴皮壳处有一些很稀少的、似有若无的雾,这叫做“糊”。提示翡翠种非常老。
另有一种叫做“糊”的雾,非常值得关注。
“糊”是紧靠皮壳的一种非常稀薄的云雾状的东西,似有似无的,看起来非常模糊,故而称之为“糊”。

图16 翡翠的糊,看似没有雾,其实是糊,似有若无,非常稀疏。表明翡翠的种质非常老辣。
“糊”多为白色,通常也将它称为“白糊”。
如果“糊”呈现出浅灰黑色,那也可称为“黑糊”。
“白糊”多出现在白皮壳(如石灰皮壳)的玉石中。
翡翠有“糊”的出现,则意味着翡翠的底帐可能是玻璃种一类的顶级老种。
雾的形成机制
雾的形成与翡翠所处的地质环境、翡翠自身的结构如致密度等有关。
翡翠有什么样的种,就可能有什么样的雾。
翡翠先有皮壳才有雾。
雾的形成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即水环境和翡翠皮壳。
一般情况下,红皮壳、黄白皮壳生红黄雾,黑皮壳生黑雾,白皮壳生白雾,但也有例外,主要与翡翠所处的环境有关。
雾可以有多层不同的颜色,红雾、白雾在外,黑雾在内。
雾出现多层颜色主要是由翡翠所处的地质环境发生更迭、变化所造成的。
雾的形成机制
翡翠处在水环境时,水中的铁离子及硅氧分子等矿物通过翡翠皮壳渗入形了成雾。
翡翠皮壳的粗细、厚薄及疏密度影响矿物质的渗透力及富集程度。
粗糙疏松的皮壳形成的雾就厚,细腻致密的皮壳形成的雾就稀少。
非常致密、密闭的皮壳如蜡皮壳,无法形成雾。

图17 没有雾的蜡皮壳,产于会卡厂口。
水是形成雾的载体,缺少水环境也很少形成雾。
雾的颜色成因
雾有很多种颜色,是因为构成雾的次生矿物成分的颜色不同所致。
红黄雾是由黄、棕红、红褐色的褐铁矿构成,所以雾的颜色与褐铁矿物有相同的色红、黄、褐色。
白雾由二氯化硅矿物构成,二氧化硅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
黑雾主要由黑色的柯绿泥石构成,故黑雾颜色为黑色或黑灰色。
白雾一般会密集分布在皮壳处,不会向内继续渗透,其界限一般比较清晰。

图18 翡翠的白雾,雾的界限比较清晰。
有些雾与皮壳成分基本相同,也可称为白雾,白皮与白雾不是很好区分。
雾的形态成因
雾有浓淡、厚薄、宽窄等差异,主要与形成雾的成矿物溶液性质与翡翠质地有关。
红黄雾与白雾渗透力弱,黑雾渗透力强。
翡翠质地相对疏松,形成的红雾就会多,雾层也很厚。

图19 红雾翡翠,雾层稍薄,但种并不是很老。
厚层红雾多出现在肉质疏松的翡翠中。
薄层红雾多出现在质地较好的非常中,但是不会出现在种质特别老的翡翠中。
红雾与玉肉界限十分清晰,雾色通常外淡、里浓。

图20 玉石的红雾很厚,说明翡翠的种不够老。
由于红雾渗透能力弱,先前形成的雾阻挡了后来者,在雾的前端形成比较浓的雾,与地子界限比较清晰,但这并不意味着老一定老。

图21 翡翠的红雾。雾层稍薄,雾色浓,与玉肉的界限十分清晰,但这并不能说明翡翠的种很老,只属一般。
白雾与红雾形态特征大体相似。
白雾会紧贴着翡翠的皮壳,雾层比较密集,不会太宽,雾色浓,界限清晰。

图22 翡翠的白雾。雾层较薄,雾的界限清晰,但种一般,不是特别老。
黑雾渗透能力强,如果翡翠质地非常好,黑雾虽然渗透力强也只能形成薄雾。
只要是薄层黑雾,翡翠的种质一定是非常老,这一点与红雾不同。
黑雾渗透力强,在种嫩质地较差的翡翠中,会渗透到玉肉内部,使黑雾与地子浑然一体,形成“灰苘底”或叫“猫尿地”。

图23 厚层黑雾。翡翠的种质很差,雾已经渗入到玉肉腹地,成为地子的一部分——猫尿地,玉肉只剩下部分白心。

图24 厚层黑雾。雾已经渗入玉肉中心部位,成为了猫尿地,翡翠种质比较嫩。
如果翡翠质地非常致密坚硬,则生成的黑雾就会稀薄,薄的模糊不清,称为“糊”。

图25 典型的薄雾、薄皮翡翠。雾层甚薄,而且模糊不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糊”,其翡翠种质非常老辣。
如何根据雾的特征来判断非常的种质好坏
翡翠的种质决定雾的特征。
翡翠种质好坏可通过雾的颜色及其浓稠以及雾的宽窄厚薄等特征进行判断,同时结合皮壳特征来综合判断。
老种翡翠的雾称为“好雾”或“雾好”,嫩种翡翠的雾称为“雾差”或“雾不好”。
白雾一般比红雾好,白雾雾层越薄越好。

图26 薄层白雾,但还达不到“白糊”程度。不过翡翠的种质已经够老,达到糥种,局部还有冰味。
厚层白雾的种质一定很差。

图27 厚层白雾,并有皮雾不分现象。翡翠种嫩。

图28 白雾,雾层较厚,界限呈锯齿状,故种嫩。
薄如蝉翼的白雾往往会出现玻璃种翡翠,尤其出现“白糊”时,其翡翠底帐一定会非常老辣,抛光十分晶亮,起“荧光”。
凡是出现“白糊”的玉石,赌石者不要轻易放过,例如,石灰皮壳玉石常会有“白糊”。
黄雾一定比红雾好。
红雾和黄雾本属于同一系列,红雾的出现是因为翡翠种质相对较嫩,结构疏松,浸入的矿物质相对较多,其雾就深而偏红、偏暗,甚至会出现浓如牛血的雾。
黄雾则因为非常种质相对较老,结构相对致密,浸入的矿物质少,其颜色就显得比较淡,偏黄。
雾色淡而纯净、不含杂质、色泽鲜亮的黄雾属于好雾,其种质比较老。例如水酒黄雾和蜜黄雾,尤其是水酒黄雾,多出现在糥种翡翠中。

图29 水酒黄雾,雾很薄,翡翠种老,属于糥种。
红雾相对要差。但纯净、鲜艳的红雾是好雾,雾色偏暗且有杂质的为差雾,牛血红雾就是差雾。
如果红雾很薄,也可以出现种质相对较老的翡翠(图29)。

图30 薄层红雾,种尚可,但不是很老。
红雾渗透力弱,质地非常好的冰种和玻璃种不可能有红雾。
凡是红雾翡翠,肯定不是玻璃种的,甚至连冰种、冰糥种非常的机会都不会多。
一般来说,若黑雾的颜色偏深,雾层又厚又宽,分布范围比较大,雾与底帐成为一体,雾色不干净,就差雾。

图31 黑雾。雾非常厚,故翡翠的种嫩。

图32 黑雾,雾层稍厚且呈锯齿状,因而种很一般。
凡是雾层很薄的黑雾,都属于好雾,而且越薄越好。

图33 雾层很薄的黑雾,但还达不到“糊”的水准。翡翠的种老,但是冰味还显不足。
如果是“黑糊”就是特别好的雾,其种质一定非常老辣。

图34 黑雾,雾层薄,虽达不到糊的水准,但是非常的种已经够老。
总得来说,不管何种颜色的雾
- 雾色越淡越好,色浅的雾其翡翠种质要比色深的好。
- 雾层越薄越好,雾层薄的翡翠一般多是老种。
- 若雾层薄而密集,雾色纯净无掺杂,而且雾与玉肉的接触界线平直而清晰,即为好雾,其种质相对较老。
- 雾层宽而厚,雾色不纯净有掺杂,而且雾与底子界线不清晰相互穿插呈犬牙状,就是差雾。
特别注意一种叫跑皮雾的,也称为“雾跑皮”。

图35 雾跑皮翡翠,红雾或渗入皮壳或浮于皮壳之上。皮壳上虽有松花,但翡翠的种质很差。
雾跑皮指雾穿插于皮壳之中,形成皮雾不分的现象。
出现“雾跑皮”的翡翠,其皮壳疏松粗糙,而且雾与皮壳相互穿插并伸入到玉肉中,使翡翠出现“皮肉不分”的现象,且玉肉很脏。
“雾跑皮”的玉石多出现在上层玉石层中,在红皮、黄皮玉料中较多见。
“雾跑皮”的翡翠,其底帐的种质会非常差,赌石者要特别警惕。
上一篇:翡翠皮壳上的癣及与绿色的关系
没有下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