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色形及其分类特征


什么是色形

 
色形指绿色的形状,是绿色在翡翠玉料中的空间分布形态,色形呈三维立体形态存在于翡翠之中。

色形一般隐藏玉肉中,很难通过玉料表面或单一的切面看清楚其全貌。

可以通过绿色在面上的表现和分布形态,来分析绿色在玉肉中的纵深延伸情况,推断出绿色三维空间形态。

可以通过色形来估算玉料中的色量,并以此作为计算玉料的价值。

翡翠色形主要分为带状色形和块状色形两种类型,还可以分出一个次要的玟状色形。

带状色形主要由扩散作用形成,块状色形主要由渗透作用形成。

不同的色形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色量和色质。

色量的多少以及色质的好坏是决定翡翠价值的重要依据。
 
 

带状色形


绿色在翡翠中沿着一定的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即为带状色,通常称为色带或带子绿。

色带主要由含铬的溶液在裂隙中扩散、重结晶充填而形成。

扩散作用的驱动力是铬离子的浓度差,当铬离子浓度在整条裂隙中达到一致时,扩散结束。

只要原生裂隙有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铬源,铬离子可以被迁移的很远,色带就可以延伸很长。

带状色是翡翠中最重要的色形,色质好、价值大的绿色多出自于带状色形。

带状色是赌石应当重点研究的对象。

带状色的色形多种多样,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有的时宽时窄。

有的带子比较平直叫直带子。

有的呈弯曲状、折曲状,叫弯带子。

有的带子断断续续,时有时无,叫跳带。

有的色带因受力而发生错位,失去连续性,叫错位带。
 
图1 一条垂直的裂隙(断层)将色带错开
图1 一条垂直的裂隙(断层)将色带错开
 
图2 一条裂隙(断层)将色带错断平移
图2 一条裂隙(断层)将色带错断平移

如果色带是由若干条小带子组成,或呈树枝状、网脉状,色与地子相间出现,称为花带。

有一种靠黑带,其色带围绕黑癣展布,有时呈折返状且两翼多不对称,色带形状一般不规则,色带与地子多呈过渡关系,但色带与黑癣的接触关系却十分清晰。
 
图3 靠黑(癣)色带,色带较宽,围绕癣的周围分布
图3 靠黑(癣)色带,色带较宽,围绕癣的周围分布。
 
图4 靠黑(癣)色带,典型的癣喷色。
图4 靠黑(癣)色带,典型的癣喷色。
 
图5 由癣喷出的色带
图5 由癣喷出的色带
 
图6 随黑(癣)色带,色带较窄
图6 随黑(癣)色带,色带较窄。
 
图7 随黑色带,色带中心为黑色的癣。
图7 随黑色带,色带中心为黑色的癣。

色带的色质受地子种质好坏的制约,地子的种好,则色好。有的“靠黑绿”色质很好,因此行内有“癣脚下出高色”的说法。

还可根据色带的形态及分布的位置分出多种色形,如包头带、靠皮带、膏药色等。
 
图8 靠皮色带
图8 靠皮色带
 
图9 靠皮色带,也叫包头色带
图9 靠皮色带,也叫包头色带。

总的说来,带子色的类型繁多,以下列举的带状色形,仅是常见的部分类型。
 
宽色带,玉石的切面基本与色带垂直
图10 宽色带,玉石的切面基本与色带垂直。色带与地子呈渐变关系,地子的种很老,因而色质特好。
 
图11 豆底翡翠中的色带子,色较浓。
图11 豆底翡翠中的色带子,色较浓。
 
图12 色带较宽,但是色力不集中,也可称为丝带色形
图12 色带较宽,但是色力不集中,也可称为丝带色形。
 
图13 宽色带,但色结得不紧,色力分散,地子的种差,因而其价值有限
图13 宽色带,但色结得不紧,色力分散,地子的种差,因而其价值有限。
 
图14 弯色带,色带与地子界限较清晰
图14 弯色带,色带与地子界限较清晰。因地子为豆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色的利用价值。
 
图15 带子色形
图15 带子色形
 
图16 花带色形,整个色带呈网脉状,色带浓淡不均
图16 花带色形,整个色带呈网脉状,色带浓淡不均。
 
图17 色带已将事件玉石绕圆,色结的紧,色质好
图17 色带已将事件玉石绕圆,色结的紧,色质好。
 


丝状色


若翡翠的绿色呈细丝状、细纹状分布在地子之中,即称为丝状色形。

丝状色也可列为带子色形。

丝状色形通常由很多条色丝构成,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但其延伸有限。

如果由许多条非常细小的色丝分布在老种的地子中,这种色形就称为丝丝绿。

如果色丝有一定的延伸,即为丝片状色形。

倘若色丝在纵深方向上延伸比较长,也可以称为丝带色形,这是丝状色与带状色之间的一种过渡色形。

丝状色(尤其是丝丝绿)通常生在老种地子中,而且色丝一般比较平直,且与地子呈渐变关系。
 
图18 主体上属于带子色,局部有丝状色
图18 主体上属于带子色,局部有丝状色。
 
一般来说,玻璃底等老种翡翠绿色少见,即使有也是丝状色。

种老、水头足的地子如果有丝状色,则会产生“丝丝放膛”效应,价值非常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金丝水绿翡翠”。

丝状色在嫩种的地子中,色丝往往呈弯曲状或树枝状,这种色形价值不大。
 
 

块状色形


块状色即通常所说的“满色”,块状色形,即通常所说的“满色形”。

绿色在翡翠中呈大范围分布,整块或大部分玉料呈现为绿色者,即称为块状色。

由于色与地子相互交织一起而难分彼此,因而也有人将块状绿色称为地子绿。

块状色的分布比较广泛,在原生型和次生型玉料中都有较多的产出。

次生翡翠中的“满豆”及原生玉中的“铁隆生”“德乌玉”等,都属于块状色形。
 
图19 块状色形,色虽满,但从很厚的雾即可看出种质不是很老
图19 块状色形,色虽满,但从很厚的雾即可看出种质不是很老。
 
图20 块状色形
图20 块状色形。色满,色艳,黄叶够,但种、水差。
 
图21 块状色形,满色翡翠
图21 块状色形,满色翡翠。
 
图22 块状色形,满豆。种嫩,价值有限
图22 块状色形,满豆。种嫩,价值有限。
 
图23 块状色形,满豆,种嫩
图23 块状色形,满豆,种嫩。

块状色形多出现在种嫩的翡翠中,而且其产出量也相对较多,“豆底豆色”“芙蓉地”等满绿翡翠都属于块状色形。

块状色中的绿色结得不紧,绿色大多围绕白色硬玉分布,底中有色,色中有底,且无方向性。

块状色形虽然体量大、色量多,但与带状色相比,其色质相对较差。

形成块状色(满色)的前提是,硬玉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粒间孔隙,因而其结构就会比较疏松,翡翠的种也就较嫩。
 

 

斑状色形


绿色呈斑点状、星散状、花斑状、斑块状分布在地子中,即为斑状色形。

严格说来,斑状绿色不应称为色,而应称为花,即色花。

斑状色形的绿色花斑大小不一,互不相连,它们呈星散状分布在大片地子上,色也结得不紧,其价值有限,俗话说“宁买一线,不买一片”。

斑状色形通常也叫做色花翡翠。
 
图24  斑状色形,绿色呈花斑状稀疏分布在地子中
图24  斑状色形,绿色呈花斑状稀疏分布在地子中。
 

图25  斑状色形,绿色围绕硬玉斑块呈星散状分布。
 
图25  斑状色形,绿色围绕硬玉斑块呈星散状分布
图26 斑状色形,色呈花斑状分布在地子中。也叫色花翡翠。

团状或瘤状色形在行内也称为疙瘩绿。

团状或瘤状色形的绿色团块大小不一,其边缘多呈不规则犬牙状,也有的边缘比较平顺。色与地子界限一般不太清晰,呈逐渐过渡关系。

有些色团中央的绿色偏暗,甚至会有黑点、黑斑,这些黑东西通常被称为色根。

团状色形多生长在肉质比较粗的地子(如豆底)当中。
 
图27 团状色形,色很浓,没有化开
图27 团状色形,色很浓,没有化开。其地子为豆种,很嫩。
 
图28 团状色形
图28 团状色形

通过观察色与地子的接触关系,可以初步判断团状色的色质好坏。

如果绿色周边的地子比较细糯,而且色与地子的界限比较清晰平顺,团状色色质就比较好。

如果地子的肉粗,色与地子的界限不清晰且呈犬牙交错状,团状色色质就相对较差。

团状色色质好的,由于量大,做成品的数量相对多,价值高。

翡翠皮壳上有团块状松花或黑癣,在玉料内就有可能有团状色。

如果在翡翠玉料上连续出现多个团状色,色团会沿着同一个方向呈串珠状分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金线吊葫芦”。

个别情况下,如果团状色形的长轴延伸较长,那就可以叫做“杠色”或“棒色”,也可称为“穿心杠”。
 


癣夹绿


黑色碎癣杂布在绿色之中,两者难分彼此即为癣夹绿。

黑色者乃是没有完全转化为绿色的癣,而绿色则是由癣所喷出的色,因此,绿色总是围绕在黑色或深绿色的周围。
 
图29 癣夹绿翡翠
图29 癣夹绿翡翠
 
 图30 癣夹绿翡翠
图30 癣夹绿翡翠
 

 

色根、色渣


在色带中有些浓艳的绿色往往会出现一些黑色斑点,通常将其称为色根或色渣,其中很细小的黑点则被形象地称为苍蝇尿。


这些黑色斑点是翡翠在其绿色生成中出现的角闪石残留体。
 
图31 浓艳高翠中的色根
图31 浓艳高翠中的色根

应该强调的是色根只针对色带中的绿色而言的,在一些地子中也会出现黑色杂质斑点,与这里说的不是同一概念。
 


  •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