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皮壳上的癣及与绿色的关系
癣的基本概念
翡翠的绿色与癣有一定的关联性。
癣不仅存在于玉肉中,也常出现在皮壳上。
翡翠皮壳上的癣多为黑色、灰黑色、褐色、灰白色的斑块或条带,因像人体皮肤上的癣而得名。
癣由角闪石及其风化产物所构成,其颜色可因铁含量的增多而加深。
癣本身就是一种瑕疵,癣会喷绿色,癣(即黑)又是绿色的根。
癣的存在意味着翡翠有绿色的可能。
绿色往往出现在角闪石(即癣)的周围而形成绿色分散晕,这就是“癣喷色”。

图1 典型的癣喷色玉料。
并不是所有癣都会成绿,对于不能成色的癣,称之为“枯”。
判断癣会不会喷色,主要就是能否将癣与枯区别开来。
癣的类型及其相应特征
癣的颜色分类
根据癣的颜色可划分为黑癣、绿癣、白癣、和灰癣。
黑癣和绿癣
偏黑色(含绿黑色、蓝黑色)的角闪石即为黑癣,偏绿色的角闪石则为绿癣。
黑癣与绿癣可以出现在皮壳上,也可以出现在玉肉中。
对绿癣的观察需要谨慎,因为癣(角闪石)本身呈暗绿色调,灯光打上去会呈现很鲜艳的绿色,切不可误认为是翡翠的绿色。
白癣和灰癣
这是因角闪石的蚀变矿物一皂石(滑石的亚种)涅灰、白色所致,它们只出现在翡翠的皮壳上。
癣的形态分类
根据癣的分布形态及特征可将癣划分为:
睡癣与立癣;癣带与膏药癣;黑点癣与碎癣;松花癣;猪鬃癣;枯癣与色枯;凸癣与凹癣
睡癣与立癣
癣中的角闪石一般为柱状晶形,其集合体呈细长柱状、纤维状或放射柱状。
癣实际上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纤维状、柱状的集合体,它们可以分布为条块状或团块状,也可呈星散状、斑状分布。
睡癣就是癣纤维(即角闪石长轴方向)大致与皮壳表面平行,好像是平卧在皮壳上,故而称之为睡癣或卧癣。
如果癣纤维垂向插人皮壳中,则称为立癣,也叫直癣。
睡与立,只是两种极端形式,其间还有各种过渡形式,如斜卧或斜立等等,但无需再细分。
癣带与膏药癣
如果癣呈条带状分布在皮壳上,即称为癣带。
癣带是比较容易出色的癣,尤其下凹的癣带更易喷色,如果周边有松花的话,那癣一定会喷色。
图2、3、4是一件典型的带状癣喷色的毛料。

图2 下凹的癣带,贯穿整件毛料。癣边有松花,虽被擦去,但仍有痕迹,切开后出现很多色(图4)

图3 玉料(图2)侧面的癣带。

图4 毛料的切面出现了癣喷色,色量多,翡翠漂亮。
倘若癣带是分布在皮壳的端面上,像膏药贴在玉石上,则称为膏药癣。
膏药癣也可能会喷色,但意义不是很大。
黑点癣与碎癣
呈星点状分布的黑癣称为黑点癣。
如果癣更加散碎,则可称为碎癣。
如果碎癣之间夹着松花,则可能是癣夹绿翡翠。
松花癣
皮壳上的斑点状黑癣与黄绿色松花夹杂分布,即称为松花癣。
松花癣是癣夹绿翡翠在皮壳上的表现形式,在玉肉中也可叫做黑夹绿。
猪鬃癣
是指许许多多的小癣点像猪鬃毛一样地插入皮壳中。
它与黑点癣的区别在于其品形完整,每根“鬃毛"的轮廓都很清晰。
由于猪鬃癣与绿色无关,故而破坏性很大,是翡翠的一大瑕疵。
枯癣与色枯
各人理解不一。一般认为这是一种不会喷色的癣,也叫做枯。
但也有人将枯癣称为色枯,并细分为茶叶枯、黑枯、霜枯(灰白色斑块)等,这些枯一般都会喷色。
凸癣与凹癣
癣突出于皮壳上叫做凸癣,而凹进皮壳的癣则称为凹癣。
一般来讲,凸癣不易成色,而只有凹癣才易喷色(图4)。

图5 癣对穿原石(下图)癣边有松花典型的癣喷色,但要注意它与莽带不同,它虽会喷色,但黑癣同样会跟进,喷色有限。

图6 原石另一面,癣已穿透原石,癣边松花也很明显。
如何判断癣是否会成色
判断癣能否成色有一定难度,但又是赌石者必须掌握的。
癣能否成色判断方法
癣的周围有松花,则癣下周边会有绿色出现,但癣底下不一定会有色的延伸。
如果癣中角闪石的晶体比较粗大,品形完整,轮廓清楚,晶面平直,晶体犹如马牙石状,癣与周围皮壳的界限十分清晰,此癣一定不会“喷色",而且还是翡翠的一大瑕疵。猪鬃癣即属于此种类型。
如果癣的边缘轮廓不太规则,其颜色多呈亮黑色,并向边缘过渡为黄绿色,甚至会转化为松花,癣中角闪石晶体相对细小,且有明显的碎裂痕迹,晶形不完整,品面不发育,未见明显的马牙石状,这样的癣一般会出现“喷色"现象,癣脚下出现高色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翡翠在动力变质作用下,角闪石晶体发生破裂并出现重结晶及边缘粒化现象,同时释放出铬离子,从而使硬玉着色。
癣的“喷色"现象与含铬角闪石的碎裂化有关,正是这种碎裂作用而使癣中的角闪石出现晶形不完整并有碎裂痕迹等一系列特征。
不“喷色''的癣则因角闪石未发生明显碎裂,未发生铬的置换,基本上保留了角闪石原来的晶体形态及相应的特征。
但如果癣中的角闪石不含铬离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要另当别论。
上一篇:翡翠的莽及与绿色的关系
下一篇:翡翠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