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皮壳的分类及其砂发特征


了解翡翠皮壳的分类及特征前,需要对皮壳的分类依据“砂发”作基本了解。
 
 

砂发的基本概念


翡翠皮壳上表面通常布满粗细不等的像砂一样的东西,它们表现出砂的性状。

砂发是指皮壳上砂的生发及其性状。

砂发即指翡翠皮壳上“砂”的生成、发育情况以及砂的形态及其表现形式。

砂发包括砂(次生矿物颗粒)的粗细大小、形状、坚硬程度及其相互结合的疏密、松紧程度等。

“砂”是由翡翠的硬玉矿物演变而来。

砂发表现反映了不同的硬玉结构特征。

砂发是判断翡翠种质好坏的重要依据,砂发好就说明翡翠种、水好,砂发不好,种、水就差。
 
 

翡翠皮壳的分类及其特征


皮壳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沙发特征,并结合玉石类型,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来进行分类命名。

不同类型的砾石玉,会有不同类型的皮壳。
 
 

山石皮壳类型


山石主要有糠砂皮壳、盐砂皮壳、泥砂皮壳三大类型。

山石皮壳颜色以黄白色为主色调。

糠砂皮壳类型

皮壳外观像稻糠或米糠一般,即可称为米糠皮壳或稻糠皮壳。

糠砂皮壳颜色有黄色、土黄、棕黄色。

糠砂皮壳砂发的排列略具定向性,多呈丝状、丝片状或点片相间,反映玉石内部结构为纤状变晶结构。

稻糠砂发粗细不等,据此分为细糠(图1)、中细糠(图2)、中糠(图3)、粗糠、谷糠。
 
 图1 细糠皮壳
图1 细糠皮壳。肉细,入水较好。但皮壳表现不匀,可能会出现变种。
 
图2 粗糠皮壳。看似糠粗,但砂发硬,结得很紧,手摸上去会刺手,因而种老糥化底。
图2 粗糠皮壳。看似糠粗,但砂发硬,结得很紧,手摸上去会刺手,因而种老糥化底。
 
图3 中糠皮壳。砂细,砂硬,砂匀,皮薄,种老。
 
砂发最粗者则称为谷糠皮壳或谷壳皮壳。

最差的稻糠皮壳叫做糟糠皮壳,以糟、朽为其特点,其皮厚,糠砂非常松软,一蹭就掉,因而肉粗,种、水差。
 
 图4 槽糠皮壳。皮厚,糠砂非常松软,一蹭就掉,肉粗,种水差。这样的砂发表现,切记不可赌。
图4 槽糠皮壳。皮厚,糠砂非常松软,一蹭就掉,肉粗,种水差。这样的砂发表现,切记不可赌。
 
粗糠皮壳砂粗,有人认为肉必定粗,其实不然,还要看粗糠皮壳的砂发表现。

如果粗糠皮壳砂发结得很紧,砂很硬,糙手感强,摸上去刺手,表明翡翠底帐的种质相当好,遇到不要放过。
 
 
盐砂皮壳

皮壳上有矿物颗粒像食盐粒,称为盐砂皮壳。

大多数玉石厂口的上、中层石脚层都有产出。

盐砂皮壳矿物成分为白色埃洛石、蒙脱石或三水铝石,故皮壳颜色以白色调为主。

盐砂皮壳因所处土壤层颜色不同,也有黄、白、红各色。
 
图5的红皮壳即为红土所染。
 
图5 由红土染成的红泥砂皮壳。
图5 由红土染成的红泥砂皮壳。

根据盐砂皮壳颜色不同分为白盐砂皮壳(图6、7)、黄白盐砂皮壳(图8)、黄盐砂皮壳(图9)、红盐砂皮壳(图10)。
 
图6 白盐砂皮壳。砂细,砂硬,砂匀,因而种老,而且不会变种。
图6 白盐砂皮壳。砂细,砂硬,砂匀,因而种老,而且不会变种。
 
图7 细白盐砂皮壳
图7 细白盐砂皮壳。砂很细,结得很紧,皮壳上有松花。切开后,玉石的种很老,为冰种。松花之下色也进。
 
图8 黄白盐砂皮壳
图8 黄白盐砂皮壳。但砂发表现不匀,玉石会有变种现象。左上部位(擦口)种较好,其余种差。
 
图9 黄盐砂皮壳
图9 黄盐砂皮壳
 
图10 红盐砂皮壳,砂细,砂匀,砂结得紧,因而玉肉细腻,种、水较好。
图10 红盐砂皮壳,砂细,砂匀,砂结得紧,因而玉肉细腻,种、水较好。

根据砂粒粗细分为细盐砂皮壳、中盐砂皮壳、粗盐砂皮壳。

如果砂粒粗大如马牙石状,可称为马牙石皮壳。

一般来说,砂粗则肉粗,砂细则肉细。

砂的大小、粗细不是影响翡翠底帐的唯一关键所在,而重要的是砂发是否均匀一致,砂是否结得紧。

砂发的软硬、松紧度是判断翡翠种质好坏的重要依据。

如果砂很硬,结得紧,有明显糙手感,手摸上去会刺手、扎手,表明翡翠种好。

如果砂的大小不均匀,砂软,结得松,则表示翡翠底帐不纯净,会出现变种。

盐砂皮壳的硬玉结构主要为粒状或短柱状变晶结构,刚性足,受力时易发生脆裂,要注意皮壳上的裂堑表现。

砂皮壳上的砂发表现对于翡翠底帐的质地有着直接影响。

周经纶归纳为“砂粗,肉粗,砂细,肉细,砂均,肉均,砂净,肉净,砂乱,地毛,砂翻,底亮,砂硬,地坚,砂泡(松散),地嫩,砂板,地木”。
 
 
泥砂皮壳

皮壳上砂发非常细小,或如粉状,或泥状,故称泥砂皮壳(或粉砂皮壳)。

泥砂皮壳是山石玉中比较好的皮壳类型,被赌石者普遍看好。

砂发细小,意味着肉细腻。

泥砂皮壳颜色多为白色、黄色居多,并以此来冠名,如细黄白泥砂皮壳、黄白泥砂皮壳等。
 
图11 细白泥砂皮壳。砂发细腻,种好。
图11 细白泥砂皮壳。砂发细腻,种好。
 
图12 细白泥砂皮壳。皮薄,肉细,糥化底飘蓝花。
图12 细白泥砂皮壳。皮薄,肉细,糥化底飘蓝花。

用形象比喻来命名分为石灰皮、灶灰皮、老瓜皮、麂皮、树粉皮、老象皮、铁锈皮等泥砂皮壳类型。

石灰皮壳、麂皮皮壳、老象皮壳一般对应内部状态是种老肉细,深受玩家喜爱。
 
赌石中,只要看到薄皮的细白泥砂皮不可轻易放过。

如果皮壳虽细,但又厚又软,手感很差,摸起来不剌手,说明玉肉板实,水头不够好。
 
 
石灰皮壳

皮壳呈白色,细腻如泥,犹如白石灰一般,有时在其下还会有一些糙手的细白盐砂。

石灰皮壳有厚有薄,皮薄者更好。

石灰皮壳种老、肉质细腻,常出非常纯净的,玻璃种的底帐,诸如水锈、斑点、猪鬃点等毛病特别少。
 
图13 石灰皮壳擦口处见玻璃底。与图12是同一件料。
 
图13 石灰皮壳擦口处见玻璃底。
 
图14 石灰皮壳,皮结的很紧,种老。擦口已见冰底。
图14 石灰皮壳,皮结的很紧,种老。擦口已见冰底。
 

 
灶灰皮壳

皮壳呈泥砂状,犹如灰白色的灶灰一般。肉质细,出糯化底的机会多。
 
 
老瓜皮壳

皮壳呈棕黄色,像老南瓜皮一般。出糯化底的机会多。
 
 
麂子皮壳

皮薄,色黄,像擦拭镜片的麂子皮。玉石的肉质细腻,种、水不错。
 

 
得乃卡皮壳

得乃卡皮壳是一种黄白皮壳,也叫树皮、树粉皮壳。

得乃卡是缅甸的一种树,缅甸人常将其研磨成粉,涂抹在面部和皮肤上,以达到防晒、纳凉、消暑功效。

得乃卡皮壳砂发虽厚但细;看起来疏松,但摸起来硬,说明玉石种老,内细糥,涨的机会多。
 
 
老象皮壳

灰色、深灰色的皮壳,表皮的轻微的凹凸感,犹如遍布皱纹的大象皮。

皮壳的砂细,有明显的糙手感。
 
图15 老象皮壳,皮薄而细腻。
图15 老象皮壳,皮薄而细腻。皮虽被擦过,但象皮皱纹仍清晰可见,是老种翡翠的皮壳类型。
 
图16 大象皮壳,出自会卡厂口
图16 大象皮壳,出自会卡厂口。皮虽厚,但很细。擦口处已见比较好的底帐。

老象皮壳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皮壳的厚薄与翡翠底帐的种质关系不大。

皮壳厚薄都有,但无论厚薄,冰种、玻璃种的玉石,常出现这种皮壳。

帕敢、会卡厂口多出大象皮壳。
 
 
铁锈皮壳

皮壳呈铁锈色,像锈迹斑斑,破烂不堪的铁皮。

铁锈皮壳砂层细薄,但附着牢固,不易脱。

玉石常底子发灰,多有白心。

如果有色,则色不裹底,难出好货。
 
图17 铁锈皮壳
图17 铁锈皮壳。皮壳上的砂板,因而底木,发灰,色不裹底。
 

 

水石皮壳的各种类型


水石的皮壳通常称为水皮,因其表面光滑无糙感,也有人将其称为滑皮壳。

水石,是由山石经过流水冲刷、搬运而沉积形成。

水石的砂皮已被磨蚀殆尽不存在,或仅剩雾,有些仅剩玉肉。

皮壳相当薄,如果有松花、蟒等,会比较明显,容易观察。

水石主要有土豆皮壳、腊肉皮壳、笋叶皮壳、黄梨皮壳、铁豆皮壳、鸡蛋皮壳、鸭蛋皮壳、青苔皮壳等8种。
 
图18 小水石,土豆皮壳,也称洋芋皮壳。
图18 小水石,土豆皮壳,也称洋芋皮壳。

土豆皮壳呈棕黄色,反映原有玉石的黄雾。
 
 

蜡皮壳类型


蜡皮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皮壳类型,其矿物成分是隐晶质利蛇纹石。

蜡皮壳是附着在翡翠皮壳表面的一种蜡层状,油光发亮,像涂了一层蜡,而且比较薄。
 
图19 红色蜡皮壳,无雾。肉质虽细腻,但种质一般。
图19 红色蜡皮壳,无雾。肉质虽细腻,但种质一般。
 
图20 暗棕色的蜡皮壳玉
图20 暗棕色的蜡皮壳玉。皮很薄,但无雾。翡翠的种比较差。癣被蜡皮遮盖,因而不太显眼。
 
蜡皮壳只有埋藏较深且有一定地热温度时才能形成。

蜡皮壳颜色有青、黑、红、黄、白、绿。

不同玉石厂口,其蜡皮壳颜色不同。

一般来讲,青色、黑色的蜡皮壳,种质一般,而黄、白色蜡皮壳种质好。

有一种白色蜡皮壳,因皮薄如大蒜皮,被称为“大蒜皮壳”。

“大蒜皮壳”一般种质较老,往往会出冰种、玻璃种的底帐。

蜡皮的附着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直接附着在玉肉上,蜡皮下无砂无雾,一种是蜡皮下有砂有雾。

如果蜡皮下有砂有雾,蜡皮易脱落,则表示玉石比较好,反之,蜡皮不易脱落,说明玉石种较嫩。

在乌砂玉中蜡皮也是一样,蜡皮易脱落的乌砂玉其种质比较好,如,后江玉的田鸡皮壳上的红棕色蜡皮,易脱落种质好。

后江、会卡蜡皮壳比较完整,次生矿物不易渗入,所以会卡、后江玉的底帐“表里如一”,不会出现明显“变种”。

黑乌砂蜡皮不完整,矿物会渗入玉肉,使种质变好,但是,中心部位未受到充填,而出现“白心”现象。
 
 

半山半水石的皮壳类型


半山半水石特点是表皮有砂无泥,皮薄而洁净,也不像水石那样光滑,以白、黄、青、灰色居多。

通常所说的“水翻砂”就是半山半水石典型代表。

水翻砂皮壳特点表皮有砂无泥、砂层附着牢固,砂粒糙手且十分干净,犹如激流中翻出水面的砂。
 
图21 灰色的水翻砂皮壳。
图21 灰色的水翻砂皮壳。
 
图22 水翻砂玉石,玻璃种。
图22 水翻砂玉石,玻璃种。
 
水翻砂产量比较少,许多玉石厂口都可以出产。

水翻砂皮壳可以有多种颜色,但以白、黄、青、灰色居多。

水翻砂皮壳主要有杨奶皮壳,杨梅皮壳,荔枝皮壳,金刚砂皮壳等。

杨奶皮壳,杨梅皮壳,荔枝皮壳共同特点是砂层很薄,有糙手、刺手感,种质一般比较好。

水翻砂中最好的是金刚砂皮壳。

金刚砂皮壳的表皮犹如金刚砂磨刀石那样的匀、细、坚硬、刺手,且雾薄。

金刚砂皮壳玉质特别细腻、致密,种、水特别好,只要价格合适不要错过。

水翻砂与水石都因水的冲刷作用而形成,只有坚硬、紧密的砂才能留下来,因而水翻砂种质相对较好。

水翻砂一般不会变种。

总的来讲,水翻砂的砂层越薄,砂翻得越细、越匀、越紧,其种质就越好。
 
 

乌砂石的皮壳类型


以黑、灰色为主色调的各色砂皮壳,统称为乌砂皮壳。

皮壳的矿物成分为绿黑色的柯绿泥石,故其皮壳主要呈灰、黑色调,但也有其它颜色的黑乌砂皮壳。

乌并非专指黑色,但凡产于“黑石脚”层(“铁石脚”)的,都可称为乌砂皮壳。

根据皮壳颜色不同,将乌砂石皮壳分为黑乌砂、灰乌砂、青乌砂、黄乌砂、红乌砂、白乌砂等。
 
图23 黄乌砂皮壳。砂发不太硬,因而种一般。但皮壳上撒满了淡黄色的松花,因而解口出现满色。
图23 黄乌砂皮壳。砂发不太硬,因而种一般。但皮壳上撒满了淡黄色的松花,因而解口出现满色。
 
图24 褐乌砂皮壳。砂发较粗,稍硬,种质尚可。皮壳右端有一条莽带,几乎绕圆,但不宽。
图24 褐乌砂皮壳。砂发较粗,稍硬,种质尚可。皮壳右端有一条莽带,几乎绕圆,但不宽。
 
图25 黑乌砂皮壳,外层有黑色蜡皮,易脱落,故种老。
图25 黑乌砂皮壳,外层有黑色蜡皮,易脱落,故种老。
 
图26 黑乌砂皮壳。砂发细、硬、匀净,豆苘底,种好。
图26 黑乌砂皮壳。砂发细、硬、匀净,豆苘底,种好。
 
图27 黑乌砂皮壳。中细砂发,砂较硬。苘底,种好。
图27 黑乌砂皮壳。中细砂发,砂较硬。苘底,种好。
 
图28 黑乌砂。中细砂发,砂不够硬,不够匀,因而种质一般。
图28 黑乌砂。中细砂发,砂不够硬,不够匀,因而种质一般。
 
图29 黑乌砂皮壳。皮厚,砂发细,也比较匀,但不够硬。地子很干净,但种质不够老。
图29 黑乌砂皮壳。皮厚,砂发细,也比较匀,但不够硬。地子很干净,但种质不够老。
 
图30 黑乌砂皮壳
图30 黑乌砂皮壳。皮壳布满松花(湿水后易见),解开色满。砂发虽匀、细,但结得不紧,因而水头不足,属于短水料。
 
图31 黑乌砂皮壳。砂发粗,玉肉也粗,种质一般。
图31 黑乌砂皮壳。砂发粗,玉肉也粗,种质一般。
 
图32 黑乌砂皮壳。砂发很细,肉质细,种尚可。虽然棉很多,但其中也含有一些活棉。
图32 黑乌砂皮壳。砂发很细,肉质细,种尚可。虽然棉很多,但其中也含有一些活棉。
 
图33 黑乌砂皮壳。表面有黑色蜡皮,且容易掉,因而显示翡翠的种比较老。
图33 黑乌砂皮壳。表面有黑色蜡皮,且容易掉,因而显示翡翠的种比较老。

乌砂皮壳多数厂口都有,在市场上黑皮玉占绝大多数。

深入研究乌砂皮壳,对赌石成败至关重要。

判断乌砂玉的好坏
 
砂发细而均匀,砂层薄而糙手,其种就老,易赌涨。

砂细不均,砂层厚且发泡,比较松软,其种就会差。

若乌砂表面有蜡皮,容易掉落,则种比较老,不易掉落,则底板,种不够老。

乌砂皮壳上的若有松花或莽时,容易被黑色物质遮掩,需要用清水浸湿才容易看。

乌砂皮壳上有一种叫“老鼠脚迹”的“莽”不仔细看很难看出来。
 
 

脱砂皮壳


脱砂不是一种特定的皮壳类型,而是一种现象。

多出现在各种砂皮壳上,在黄砂皮壳上常见。

皮壳表面的砂细且易脱落,脱落后所显露出的砂粒坚硬而糙手,这种现象就是“脱砂”。

如果是白盐砂,且很硬、刺手,表明玉石的种老。
 


  •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