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艺术创作中的“意于形先,形意结合”
引言
自古以来,翡翠因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质地,被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1]。在中华文化中,翡翠艺术以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翡翠雕刻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传递。在翡翠艺术创作中,“意于形先,形意结合”的理念贯穿始终,成为指导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原则。这一理念强调在翡翠作品的构思与设计阶段,艺术家需先明确作品所要传达的意境与情感,再依据这些内在的需求去塑造外在的形式。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使翡翠作品在外观上更加精美绝伦,而且使其在精神层面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一、“意于形先,形意结合”的哲学渊源
“意于形先,形意结合”这一表述,简而言之,便是强调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要先于外在形式而存在,而最终的作品则应是内在思想与外在形式的完美融合。这种理念与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的哲学家便对宇宙万物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2]的观念便是对这一问题的经典阐述。在这里,“道”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本原与规律,是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存在;而“器”则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是“道”的外在表现。这种观念认为,万物的本质在于其内在的“道”,而外在的“形”只是这一本质的表象。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创作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倾向,即更加注重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这种倾向在翡翠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翡翠,作为一种珍贵的宝石材料,拥有独特的色泽和纹理,这些自然特征为翡翠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然而,在翡翠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并不满足于对这些自然特征的运用,而是更加注重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在翡翠艺术的创作中,“意于形先”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创作者在开始创作之前,往往会先构思好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然后根据这些内在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翡翠材料,并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将这些内在的需求转化为外在的艺术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内心意念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而外在的形式则是对这些意念的具体呈现。
而“形意结合”则是翡翠艺术创作的最终目标。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将外在形式的完美和内在精神相结合。只有当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达到高度统一时,作品才能真正显示出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意于形先,形意结合”在翡翠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一)构思与设计:意于形先,情感与寓意的融合
在翡翠作品的构思与设计阶段,“意于形先”的理念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艺术家前行的方向。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在创作之前,艺术家需先在心中明确作品的主题、寓意以及所要传达的情感。这些内在的需求,如同作品的灵魂,是驱动整个创作过程的核心动力。
艺术家在构思时,往往会从自然、历史、神话、文学等多个领域汲取灵感,再将灵感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创意[4]。例如,以山水为题材的翡翠作品,艺术家可能会通过细腻的线条与层次分明的雕刻,展现出山川的壮丽与自然的和谐,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以动物为题材的翡翠作品,则可能通过动物的形象与姿态,传达出吉祥、勇敢、智慧等寓意,寄托着人们的情感。
在明确了作品的主题与寓意后,艺术家还需考虑如何将这些内在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形态。这要求艺术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案,同时还需要考虑翡翠的材质特性,如颜色、透明度、纹理等,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最终作品的观赏性。
(二)雕刻技艺:形意结合,传递情感
如果说构思与设计是翡翠艺术创作的灵魂,那么雕刻技艺则是将灵魂转化为现实的关键。在雕刻过程中,“形意结合”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家需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将构思与设计中的意境与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态,使作品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情感上也能与观众产生共鸣[5]。
翡翠的雕刻技艺种类繁多,包括浮雕、镂雕、圆雕等多种技法[6]。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表现力,艺术家需根据作品的主题与材质特性,选择合适的技法进行创作。例如《八相成道》(见图1)这件作品选用缅甸高冰晴底翠绿色的翡翠原料,使得整个画面气势磅礴、生机勃勃。笔者以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九龙浴佛的场景为主题,巧妙地将佛教文化与翡翠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画面中,九条龙腾云驾雾,围绕在释迦牟尼佛周围,为其洗礼,场景庄严而神圣。在雕刻手法上,作品采用了立体雕刻,使得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从龙的鳞片、眼神,到释迦牟尼佛的面部表情,都经过了雕刻师的精心雕琢。这种细腻的雕刻技艺,使得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化内涵的融入:技艺与文化的双重传承
翡翠艺术不仅体现出高超的技艺,更传承了文化[7]。在创作中,艺术家需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在传达创作者内在情感的同时,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融入,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翡翠艺术价值的提升与丰富。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翡翠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韵味。例如,以龙凤为题材的翡翠作品,不仅展现了龙凤的威严与美丽,更寓意着吉祥与幸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而以诗词歌赋为题材的翡翠作品,则通过细腻的雕刻与巧妙的构图,将诗词的意境与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图像,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
三、实例分析
《九龙浴佛》(见图2)是一件以墨翠为材,融合了精湛工艺与深邃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墨翠,色泽沉稳,内敛而不失华美。笔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九龙齐灌的壮观景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品采用镂空雕刻,线条流畅,画面繁而不乱,每个细节都透露出巧思。九龙的姿态各异,水流细腻,仿佛能听到潺潺水声,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样的表现方式,不仅让观者直观感受到佛祖诞生时的庄严肃穆,同时也体会到自然的和谐,达到了“形意结合”的艺术效果。黄金底座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九龙浴佛》的艺术效果。金色与墨翠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底座上的精致装饰则与主体作品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华丽的氛围。
《一鸣天下白》(见图3)作为一件极富艺术价值的翡翠雕刻作品,不仅展示了笔者的高超技艺,更深刻体现了“意于形先,形意结合”的艺术理念。笔者深受韩婴《韩诗外传》中鸡之五德的启示,决定以此为灵感,雕琢一件寓意深远、形神兼备的翡翠艺术品。作品选用缅甸三彩翡翠原料,色泽汇聚翠绿、春紫与金黄,这些色彩的自然过渡与交织,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雕刻过程中,笔者巧妙地捕捉了公鸡昂首挺胸、引吭高歌的姿态,将其阳刚之气和威猛之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公鸡的冠羽高耸,象征着文化与智慧;爪子紧握,展现出勇猛善斗的品格;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更是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无畏。同时,公鸡身上的羽毛被雕刻得细腻入微,金黄与翠绿交织,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更为难得的是,作品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还巧妙地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8]。公鸡作为阳气至盛之物,被赋予了震慑邪祟、守护平安的神奇力量。而“一鸣天下白”的命名,则寓意着公鸡一声啼鸣,天下皆醒,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到来。这样的寓意,使得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结束语
“意于形先,形意结合”的理念在翡翠艺术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翡翠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更使翡翠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和研究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理念,为翡翠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国柳/作

郑国柳/作
参考文献
[2]徐才.关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再认识:兼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之路和精神结构[J].理论探讨,1998(1):54-57.
[3]张煊萱.翡翠颜色变化与致色离子种类及含量关系[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8.
[4]陈承洁.《粹》民族图形运用设计[J].大观,2016(9):89.
[5]白晓伟,吴静怡.相映成辉:中国山水画在翡翠雕刻中的运用研究[J].消费导刊,2022(19):79-82.
[6]叶志伟.青田石雕《舞狮》镂雕表现手法[J].浙江工艺美术,2008,34(4):21.
[7]王志戈.国风玉雕文化阐释兼论其审美体现与传承创新[J].理财(经济),2023(5):5-7.
[8]王晋凤.浅谈中国玉文化及内涵[J].文物世界,2002(2):73-74.